鋯京設計業主登入區

點選FB圖片
輸入您的FB帳號密碼
,即可登入觀看。


點選返回案例分享
返回

鋯京教室

設計教室 工程教室 建材教室 整修教室
鋯京工程教室001 砌磚工地實務

鋯京工程教室

ZIRCON DESIGN

砌磚有什麼該注意的地方?該如何要求出精準、真平的牆面?如何有效降低牆面的雞爪細紋?

 

一般室內隔間牆的材質,
較常見的有RC、砌磚、輕隔間等,
今天介紹的是磚牆的施工實務及需要注意的事項。

關於磚牆的材質,
常見的有紅磚、白磚、青磚、空心磚、水泥磚等幾種。
由於施工的方式差異並不大,
所以…以下就以大家最常見到的紅磚,
做為解說的主要內容:

磚牆施作工程要大致需要注意的重點不多,這裡用RAY幾年前一個案例的砌磚過程解說:

1.磚塊、水泥、砂的計量叫料:

↑由於常會牽扯到吊運費用,所以磚塊、水泥、砂的數量最好是一次算準了一口氣叫來現場

在說明計量方式之前,
首先要說明磚塊與磚牆的規格:


a.磚塊的規格:


根據CNS的標準,
磚塊的規格應為長23cm*寬11cm*6cm

(教科書上寫的也都是這個尺寸)
但這是CNS的規格,
未必是工地實務中的規格。


一般北部窯廠所燒製的磚塊,
規格約為長20cm*寬9.5cm*高5.5cm。


由於一般我們在台北工地所叫到的磚塊多為上述的規格,
所以下面的計算方式也以這個規格為主。

b.磚牆的規格:


一般磚牆的厚度,
多半以"B"(BLOCK)為計算的基準。
1BLOCK指的是一塊磚的長度,
而由於磚塊的寬度約為長度的一半,
所以1/2B指的則是一塊磚的寬度。


一般來說,
1B磚牆加上打底粉平之後的厚度約為24cm,
1/2B磚牆加打底粉平之後的厚度則約為12cm。

依台灣的工程界慣例,
一般室內隔間牆多半採用1/2B的厚度,
也就是約12cm厚。


磚牆的面積計算,一般採用平方米(㎡)或是坪。
平方米與坪的尺寸換算,
可以參考另一篇文章。


c.材料的計算:

依磚牆為1/2B的厚度時,
正面看到的磚塊長度為20cm,高度為5.5cm。
磚塊之間的水泥縫設定為0.8cm,
所以每平方米的磚塊用量為:
100*100/(20.8*6.3)=約76塊磚

其次是水泥砂的材料量,
這涉及到砌磚+打底+粉光的用量,
就跳過複雜的計算,
直接給大家實際的使用量:


每平方米的水泥用量約0.5包,砂用量約0.07㎥


舉個例子來計算一下:
假設一戶住家的室內隔間牆面積約30㎡
則用料量為:


磚塊  30*76=2280(塊)
水泥  30*0.5=15(包)
砂    30*0.07=2.1(㎥)



2.水線定位:

水線是一切定位的基準,
沒有準確的水線,
就不會有尺寸精準的牆面。
建議各位讀者在工程施作到這個進度的時候,
最好是可以進工地看一下師傅拉水線的作業。



↑首先依設計圖面的尺寸,定位出磚牆的外圍尺寸



↑地面與天花分別是磚牆的起點與終點,分別要彈線或畫線,以供師傅在起始與結束時作為參考


↑即使距離短,也不能偷懶不標線,完工後的尺寸才會精準



↑依紅外線定出的位置,分別在地面、天花釘水線釘。


↑將雙股白色的尼龍水線綁在水線釘上

 


↑在天花與地面的水線釘之間,拉緊水線並固定

要注意水線是否與紅外線完整的重疊,
也就是像照片中這樣…白色的水線被紅外線掃成紅色的



↑試拉一下水線的鬆緊度,當然是愈緊愈好(好,我承認,RAY說的是一句廢話… )



↑將水線綁緊之後,再依據紅外線為基準,敲擊調整水線釘



↑最後調整到這個程度…當然還沒完



↑將水平儀擺放的位置轉個90°,從另一個角度檢查一下水線,確認它所有方向都是垂直的



↑所有轉角、門孔的位置都要依圖上的尺寸固定水線



↑逐步依上面的步驟,完成所有的垂直水線。


↑垂直的水線做完之後,
師傅會在垂直的水線之間綁上一道橫水線,
然後在砌牆作業中,
逐次調高這道橫水線的位置。


這個橫水線除了是師傅砌磚的外圍基準之外,
同時也會依這個水線來決定每一皮磚塊之間的水泥厚度,
以便大致讓磚牆的每一皮稍微接近平行一點。
(補充說明一下…
其實大致平行是為了砌到頂的時候,
不會因為斜向一側而有大的水泥縫,
以致收縮的時候容易龜裂罷了…
各位網友…倒不用太龜毛的去刁難師傅要把每一皮做到平行…)

3.植筋:

由於磚牆與RC這兩種材料的剛性、彈性、熱脹冷縮率都不同,
加上RC本身都是施作直方角而無法與磚牆有交丁的施作方式,
所以常見日久後受到天候與地震的影響,
導致磚牆與RC的接縫裂開分離。

這種狀況下,
為了加強磚牆對RC牆面的握裹力,
最佳的方式是在RC牆面鑽孔植筋。


傳統的植筋方式,
是在RC牆上鑽孔之後,
在孔中插入直徑0.9cm以上的鋼筋,
然後在砌磚時以磚縫夾住鋼筋,
以此固著住磚牆不易橫移。


但由於考慮到鋼筋容易銹蝕,
為了提高植筋的耐久度,
有一些工地採用的做法則是利用不銹鋼螺絲釘,
簡單地說就是在該植筋的孔中,
鎖入不銹鋼螺絲釘來固定。
一般選用的不銹鋼螺絲釘規格,
通常為直徑0.6cm,長度9cm以上的「拉掛鎖」螺絲,
將螺絲的一半鎖入牆中之後,
突出來的另一半長度則一樣用磚縫夾住。

↑植筋可以有效強化磚牆對RC牆面的握裹力


4.砌磚:
 

接下來就要正式砌磚了,
砌磚作業要注意的重點:

a.磚塊施作前要充份濕潤:
因為磚塊的吸水率很高,
不讓它充份濕潤的話,
會快速地將水泥中的水份吸乾,
導致水泥的黏著力降低。

b.一次施作高度最好能控制不要過高:
這個邏輯應該很容易理解,
就是盡量減少未乾燥水泥所承受的壓力。

因為當一道牆在一天之內由地面砌到天花的時候,
當然愈下方的水泥承受的壓力就愈大,
也就會造成下方的水泥被擠出來而變薄,
附著力當然比較沒有那麼好。

於此同時,
由於下方的磚塊間水泥尚未定型,
所以如果受力稍有不勻,
就可能造成磚塊因而傾斜,
造成整道牆都歪掉。

所以,
正規的做法…
應該是每天砌的高度不超過15皮,
也就是大約95~100公分的高度。

不過,理論上是這樣說沒錯,
但因為大部份的公寓磚牆高度都大於240公分,
所以如果個案的磚牆做得實在太少,
就會變成小小的一道磚牆得分三天才砌得完。
這種耗費師傅往來時間與工作時間的方式,
除非事先言明,
並且給師傅很不錯的價格,
否則一般都很難要求得了…

所以實務上常見的做法是:
盡可能要求師傅一次砌整道磚牆的一半高度,

原則上只要磚牆的數量不是太少的話,
大部份師傅都可以接受這個要求。

而如果你家中的磚牆數量實在太少,
師傅沒辦法配合的話,
請至少要求師傅在左右牆、上方的RC處都以不銹鋼螺絲釘做個植筋,
至少可以多少提高強度、降低磚牆的變形率。


↑磚牆不要一次砌完,每日完工時上方不要留齊平的磚頭

可以做成像這張照片左半部的階梯狀,也可以做成像右半部的鋸齒狀

每天下班前,
當日沒做完的磚牆…上方不要留齊平的磚頭,
應該將上緣做成階梯或鋸齒狀。
這是為了提高第二天砌的新磚咬合度,相對的就會提高整體牆面的抗剪力強度,
日後崩塌率就低很多。



↑磚牆要交丁施作…這點大家都知道。
不過要提醒一下的是像這種T字交接處,
請記得要求師傅三邊交丁



c.磚牆與RC的接縫加抗裂網披覆:
如上所述,磚牆與RC的接縫處是比較容易裂開的,
除了植筋之外,
最好是可以在打底之前多加一層抗裂網披覆。

↑RC與磚牆的交接處,除了植筋之外,最好以抗裂網披覆後再打底

除了立面之外,
磚牆與RC地面的交接處也有可能因地震而產生少許的橫向位移。
解決的方式一樣,
在打底前在牆地的轉角處披覆一圈抗裂網,
可以大幅降低防水層被扯破的風險。


↑除了RC與磚牆的交接處之外,新舊磚牆的交接處最好採交丁並加貼個抗裂網,可以降低日後的龜裂率




↑如果可以的話,盡量安排單側牆打底,管路埋入在未打底那一面,接著水泥固定管路後,一樣披覆抗裂網後再打底。

d.水泥的黏度:

 

正常來說,
砌牆作業時所用的水泥砂漿比例應為1:3左右
極少數不肖泥水師傅為了偷工減料,
以1:5的水泥砂漿來砌牆,
黏度就會不足。

(話說現在砂子的材料費…比水泥其實便宜不了太多,
所以現在偷這個項目的泥水師傅就更少了…)

此外要注意的是,
拌和水泥砂不能偷懶。

由於水泥在拌和後約一個小時之後就會開始初凝,
黏度也就開始減退。

所以,每次拌和水泥砂的量不應高於一個小時內的使用量,
否則完工後可能會有強度不足的問題。


5.打底:


打底是否平整,
直接就決定了一道磚牆完成後的平整度。

而打底的時候主要應該注意的…就是灰誌的作業。

只要灰誌做得準確,
牆面的真平度就很容易要求。
依目前台灣的泥水技術,
一般經驗豐富的老師傅…將垂直誤差控制在1/1000以下一點都不難。


↑以磨積用紅外線定出打底的表面線之後,以灰誌標示出整個表面的深度



↑轉角處則通常採用ABS護角條,一樣要與灰誌做在同一個平面上

↑如果仔細要求的話,透過灰誌的協助,可以做出相當漂亮的打底表面真平度

 


↑別誤會,這道牆不是師傅忘了打底,
而是為了造型的考量,
一開始就是用火頭磚來砌這道牆,
砌完之後只有後側(浴室)打底、貼磁磚,
而正面的餐廳側則是直接抹縫後以鬃刷將水泥刷掉。


千萬切記,
在佈管之前,都不要讓泥水師傅做粉光


打底與粉光永遠都要分兩次做,
千萬不要讓師傅一次完成打底+粉光
這種偷工減料的做法,
日後牆面的大大小小裂紋會是正統做法雞爪紋的十幾倍之多。


6.佈管:

磚牆內的佈管,
除了上述提到的最好安排在單側打底之後,其他要注意的事項倒也蠻簡單,
只要注意以下這三點就可以了:


a.磚牆剛砌完不可以打鑿:
這好像不用解釋,
因為剛砌完的磚牆強度還不足,
有可能因為打鑿而變形歪斜。

正常的建議是砌完後至少三天再打鑿埋管,
這樣可以避免打鑿的動作傷及剛砌好的磚牆的強度。

b.最好是先標出管路位置,乾切後再鑿管槽:
先切割再打鑿的好處,
除了位置較準確、牆面破壞也較小之外,
對磚牆的結構影響也小。

↑先切割再打鑿的方式,對牆面強度的傷害較小

c.牆面打鑿管槽的長度:短+垂直:


第一是打得愈直線愈短愈好,
第二是盡可能減少水平的管槽打鑿方式。

這兩個原因當然都是為了磚牆的強度考量,
應該不用多做解釋。


7.粉光:

一般來說…粉光主要靠的是師傅的手藝,
業主能注意的部份真的不多。

原則上一般住家打底與粉光之間的時間,
建議是最好可以間隔七天以上。
如果由於數量有限、師傅的工期不好安排的話,
最好是可以至少間隔三天以上。

一般新完成的粉光層
在完工二年內通常表面的濕度變化都比較大,
所以持續都會出現細小的裂紋,俗稱「雞爪紋」,
雞爪紋的出現雖然是正常的,
但其實也有降低雞爪紋的辦法。


依RAY的經驗,降低雞爪紋最有效的方法,
是在打底與粉光之間塗刷一層彈性水泥。


塗刷彈泥之後,
牆表面除了濕度變化較小之外,
彈泥本身也可以在粉光層的下方提供一定的拉力,
有效降低雞爪紋的產生。

↑塗刷過彈泥之後再粉光,可以有效降低未來鷄爪紋的產生

大致上砌磚實務需要注意的部份就是上述這些,
不過…砌磚完成之後的工序尚未完成

相信有許多讀者會覺得看得太不過癮。

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繼續往下看,接下來的工序是:

↑防水與貼磚
 


↑油漆粉刷

↑安裝衛浴設備

原則上到這裡,磚牆的施工就已經完成了。


最後,為了好奇的讀者加映一下…
這一個案例最後完工的照片:


本區提問限定會員使用,請先使用FACEBOOK註冊登入,感謝。